公元226年,魏文帝曹丕去世,刚登基的太子因为权力转移还不稳,关中一带出现了难得的空缺局面。
在这个紧要关头,大家都知道的“墙头草”孟达跟诸葛亮多次联系,心里早就打算要回归那个小朝代……
史书里记载着,诸葛亮把孟达“出卖”给了司马懿,所以在司马懿偷偷攻打新城的那次行动中,诸葛亮趁机发起了首次北伐。
到了公元228年,诸葛亮大刀阔斧地第一次率军攻打魏国,一场气势磅礴的大战也就此展开。
这场战役在史书里一直争论不休,主要有两大焦点:一是关于魏延在子午谷的“奇谋”,另一则是王平和马谡谁守街亭的问题。
在这段时间里,诸葛亮表现得十分出色,几乎攻占了整个陇西地区,但遗憾的是,马谡的话过于夸大,最终导致北伐彻底告败。
因此,学术界对这场战役的讨论一直不少,特别是关于诸葛亮用马谡的问题上,意见分歧非常大。
多年过去,翻看相关史料,再回头看看这场大战,马谡到底是不是那么差劲?那个平平无奇的王平,真的有能力改写局势吗?
一、街亭之战前,真实的马谡历程
咱们先看一下史料里真实记载的马谡,他最早是以荆州从事的身份出现的,跟随刘备进了蜀地,做过官,还官拜绵竹成都令,越隽太守。
他早期在政务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,而且因为表现得挺不错,很快就得到了丞相诸葛亮的欣赏。
只是有个疑问啦,《三国志》里写,马谡喜欢谈军事策略,常常滔滔不绝,挺有新意的,因而诸葛亮挺看重他,跟他多次交流,而且每次聊得都挺晚,几乎没有分昼夜。
不过,刘备对这个经常滔滔不绝的年轻人态度就不一样了。季汉集团的创始人刘备对他倒没太在意,毕竟他没有什么军事经验,却时不时地跟他谈些兵法策略,指点 warfare 一下,倒也挺夸张的。
因此,刘备一直觉得马谡嘴上说得挺风光,实际能力却未必能用,曾多次提醒诸葛亮“马谡不过是虚名而已”;但诸葛亮倒并不那么在意,只认为马谡和主公性格不太合拍,自己多用心调教一番,也能把他培养起来。
其实马谡的成长速度也算不错,建兴三年,诸葛亮去南中出兵,临行前问马谡有什么意见,马谡就说出了那句很有名的“攻城为下,心战为上,兵战为下”的一句话。
诸葛亮采纳了马谡的提议,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败了叛变的雍闿,很快就制服了南蛮头目孟获,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南中地区的难题。
清初小说评论家毛宗岗父子曾说过:他们只懂得打仗,擅长攻城和作战,但关于攻心为上的策略,却连六韬、三略也说不到位,连黄石先生那种专门讲孙武十三篇的著作也未曾提及。
从这些表现来看,马谡似乎是个挺有潜力的人才,甚至未来有望成长成像郭嘉那样的大才。然而,问题就在于,一个这么聪明的人,怎么会在街亭这事上犯下如此严重的错误呢?
二、街亭之战的过程
咱们又把镜头拉回这场战役,诸葛亮让赵云他们充当疑兵,果然把曹征的主力给引开了不少,然后诸葛亮自己则直奔祁山去攻打。
因为前头诸葛亮出其不意地出击,曹魏这边准备得有点仓促,陇西五郡中有三郡打算投靠诸葛亮。一旦诸葛亮在陇西站稳了脚跟,关中那边就差点摇摇欲坠了……
这会儿,诸葛亮一直掌握着主动权,不过他一贯谨慎小心,因此得确保后方稳固,于是就派马谡去守卫街亭。
一边保证粮草畅通无阻,一边也想拖延曹魏的大部队,好为自己稳定陇西争取点时间。
许多专家都觉得,这次战役其实就是在争夺时间,而诸葛亮已经抢占了先机。不过,后来诸葛亮还是低估了对方,张郃带领五万骑兵疯狂冲锋,居然用极快的速度赶到了街亭这一带。
这会儿曹魏那边又抢了一步,接下来要看马谡那帮兵的反应咋整。马谡到底怎么应对的呢?诸葛亮也叮嘱了,那帮士兵就得在途中过夜驻扎。
后来学者们一查,发现街亭这块儿其实是有城池的,马谡手里大概也有一万兵马,靠在城里守着,以地形作抵挡,基本还能起到拖延时间的作用。
可惜,马谡对诸葛亮的指示持有不同的意见,还和王平进行了几番争论。
王平坚持认为得照丞相的指示行事,老老实实地阻击敌人。
马谡觉得:站得高看得远,打起仗来没得输,况且兵法里也讲,到了绝路才有希望,怎么能死板坚持旧的方法呢?于是,他不听王平的劝告,拉着部队就上山去了。
不过,王平心里还是挺担忧的,他提醒说:在平坦地带驻扎,能更好地防守住敌人,可要是上山扎营,一旦遇到四面包围,怎么打退对手?要是真的被敌人切断了水源,情况可就麻烦了。
可惜,他不是带头人,最后只好看着部队乖乖地上了山。
这也就导致咱们所看到的街亭之战,曹魏那边五万大军轻轻松松地把马谡团团围住,再把诸葛亮军队的水源给断了。
一场激烈的战役,诸葛亮败得挺惨!街亭一失,后方也跟着乱了套。
在这场争分夺秒的较量中,最终败得一塌糊涂,第一次北伐就这样尴尬收场。
毫无疑问,马谡的表现配得上刘备对他的评价,也对不起诸葛亮一直以来对他的天才评价。暂且不谈马谡是否真的是个天才,总之在这次战役中,他的表现确实差强人意……
三、诸葛亮的抉择与马谡的抖机灵
不过后来一些学者经过研究,试图区分马谡当时的失误,找出一个合理、科学的解释。
就是说,街亭那一片虽然有点城墙,但都是些小城堡,搞不好根本抵挡不了5万大军的冲击。要真拼个硬碰硬或者野战的话,军队伤亡估计会大得吓人。
所以,马谡想靠着上山坚守,盼着能拖到最后赢得胜利的那一刻。
这样的想法倒挺有点现实感,但也揭示出马谡这个人身上的毛病。
大家都知道,诸葛亮这个人特别小心谨慎,特别是在开始打仗的时候,他拒绝用子午谷的那个妙计,也能说明他的慎重程度。
由此可见,诸葛亮在安排军务时一定做事十分周到,把各种情况都考虑得细致入微,绝对不会去做那些明显笨拙的事情。
在这种局势下,诸葛亮还坚持让马谡负责布置营地,用比较破旧的城池来抵挡敌人,这其实也说明了他早就清楚“据山而守不牢靠”的道理,宁愿承担更大的损失,也要确保后方的安全。
这很可能是诸葛亮早早就决定的办法。
这事儿可以拿辽沈战役里教员同志和林彪的表现来参照,林彪那叫一个细心,战斗安排得滴水不漏,对作战的计算追求极致,因此他坚持打长春,而不愿意千里跃进去攻锦州。
不过教员同志还是坚持要打锦州,宁愿牺牲得更多一点儿,跟敌人抢时间,为了争取整个东北甚至全中国的解放,最后林彪也接受了这个安排。
一样的道理,马谡也能放到这个角度来看,他看出了在关键地点扎营可能带来的损失和潜在的危险,所以他耍了个小聪明,打算提出个新的“破解方案”。
他没想到的是,他眼中的可能只是局部的最优,忽略了整体的最大利益。为了追求一个看似最佳的方案,冒了风险,结果反倒导致了整个局面的崩盘。
林彪都不敢去尝试,马谡又有什么本事和资格呢?
我觉得,马谡并不是完全没本事,只是他那些所谓的高明计策总是花哨,却忘了脚踏实地,没把全局考虑清楚。简而言之,就是爱抖机灵、小聪明不断,真正的大智慧就差那么一点点……
四、王平换马谡,结局又会如何?
要说替换马谡用王平全盘操盘,这个想法倒是挺有道理的。不过,实际上是否能实现,还得看具体局势和当时的安排。要是王平能在那时候顶上,或许局势会更稳一些,但也不能保证完全避免风险吧。总之,换成王平,理论上可能更靠谱一些,但实际操作,还得看战局的具体情况。
一开始就得说,这事儿基本不可能实现。
原因挺直白的,那个时候街亭守将的安排正处在内部矛盾比较激烈的阶段,诸葛亮一心想着培养“接班人”,所以他才会支持马谡出现,这其实也是一种博弈的结果。
马谡能崭露头角,主要是因为他是诸葛亮的得意门生、心腹。至于王平,他是谁?而他凭什么有资格在这场博弈里占上风,成为最终的赢家?
据史料记载,曹操攻打汉中的时候,王平投靠了他。后来汉中之战,刘备险些获胜,他又投向了刘备。所以说,他的出身其实不怎么好,早年只不过算个降将罢了。
事后,刘备倒是挺器重他,封他牙门将、裨将军,可说实话,这家伙到目前还没啥大作为,长时间里也算不上什么名气。
要是想象一下这样的人物,怎么可能顶替马谡?这样做只会让本来就挺紧张的季汉内部矛盾变得更激烈。
要是把这个问题撇开不谈,直接假设王平的威信和本事确实比马谡强,让他去接手,那么结果是不是会不一样点呢?
我觉得,失败的可能性还是挺高的,不过也不排除能取得一些胜利的可能。
就像之前提到的那样,街亭那块地方就只剩下一座破烂的小城了。
敌军那边可是有5万大军,还是曹魏的名将张郃亲自驻守,想必这一仗必定激烈得很,输了那是肯定的。关键就在于诸葛亮能不能在他们败之前,把陇西给拿下来。
从历史上来看,诸葛亮想要完成这个任务,似乎挺难的,确实挺不容易实现。
而且曹魏那帮军队的反应速度,比诸葛亮预料的还要快得多,亮根本没来得及把陇西安稳下来,最后也只能带着部队从容撤退,帮不上忙,第一场北伐的结果也没办法改变。
其实,咱们也不能小看王平这个人,史书里头写着:马谡全军崩溃,眼看着要全军覆没,是王平带着一千多兵擂鼓吓跑了张郃,充分展现了他临危不乱、镇定自若的气度。
后来,诸葛亮跟司马懿展开了巅峰对决,张郃带兵攻打南围,司马懿和诸葛亮拼劲全力比拼,结果司马懿败了,张郃也没能攻下南围。而南围的守军正是王平。
看后续的战斗发展,王平的实际应战水平明显高于马谡,不过这事儿也就到此为止了。
这都是王平后来经过提拔和实战锻炼出来的成果,当年他硬碰张郃,还是没办法改变战局。只不过,他能比马谡多给诸葛亮一些容错的余地。
其实说到底,这事儿的关键不在于哪个将领的水平怎么样,而是国家实力的差异大不大。
用弱国去对抗强国,那每次打仗都像在刀尖上跳舞似的,失败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事,非人力能左右的。只是可怜了诸葛亮……
翔云优配-专业炒股配资公司-配资炒股查询-长沙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