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真不怪姜文,他就是拍嗨了。
我前排那个男的边起身边说,脸上的表情比散场时亮的安全通道指示灯还要冷静。
不是那种观影后意犹未尽的静默,而是一种被硬塞完两个半小时油炸鸡汤后的茫然。
这部《你行!
你上!
》,片名像是在挑衅观众的智商,结果还真没人能行上。
郎朗的成长?
父亲的执拗?
梦境与现实交织?
全都说了,但全都没说清。
你说他想拍人生的残酷吧,画面像广告剪辑拼盘;说他搞父爱深沉吧,姜文那张脸除了瞪眼就是皱眉,像谁欠了他四个亿。
那叫情感表达?
那叫观众精神内耗。
电影开头五分钟,镜头怼脸、台词喊叫、色调饱和得像快递包装袋。
姜文扮演的郎爸一开口,我就知道这趟旅程不妙了。
他是那种一眼看上去就充满情绪控制障碍的父亲类型,动不动就歇斯底里,全片唯一正常的可能就是王传君,戏份五分钟,演技支棱了全场。
观众是真听出来这是个人在演戏,其余的人更像是在演一个姜文梦。
讲真的,观众来电影院图什么?
共鸣感,代入感,别是我好像在看别人疯我却要替他鼓掌的尴尬感。
郎朗小时候被爹逼着练琴,楼道灯光一盏盏亮起,玫瑰花瓣飘飘洒洒,你以为是梦境高潮,结果转头父母继续厨房开撕。
这剧情转折像没调好的电饭煲,一会生一会糊,观众看完只想拉开窗户透透气。
说回姜文,他不是没拍过好片。
《让子弹飞》能成为经典不是偶然,那是真在讲故事。
这部呢?
讲的是姜文自己内心小剧场的现场直播。
他把教育、艺术、亲情、野心、成功、失败全往锅里倒,锅底还是糊的,最后撒上喜剧滤镜,硬说你们品!多后劲!
观众不是不能品,是没法咽。
每一个隐喻都像生吞未煮的豆子,梗在嗓子里。
而最让人啼笑皆非的,是电影的宣传语。
姜文八年回归之作,跨越国界的励志传奇。
看完之后我觉得,八年闭关大概不是闭关,是走火入魔。
从东北小镇杀到纽约卡耐基,全程无缝跳跃,全靠配乐情绪硬拉。
尤其那首《黄河》,放了又放,像高考倒计时广播铃,一响心跳骤停。
这片还有个隐藏主角:马丽。
她演的是郎朗的母亲,本该撑起情感底盘的角色,结果演成了家庭剧里的工具人。
你说她有情绪吗?
有啊,全写脸上了,但全是表演版。
姜文跟她对戏,像俩硬件不同频的软件模拟,交集只有尴尬二字。
而整个故事里最强烈的感受,不是亲情的张力,不是成功的代价,是观众的被驯服感。
你不狠你不拼你就不配成功电影的内核其实就这句话。
说白了,是披着艺术的壳讲鸡汤,但这汤太咸太油,观众喝完直打嗝。
豆瓣评分4.3,三天票房不到两亿,影院开始撤档,社交平台被你行你上衍生成了你拍你演你吹你火的冷笑梗,这还不算翻车吗?
姜文这回不是子弹飞得远,是台词砸自己脚。
网上已经有粉丝说,这电影不是郎朗传记,是姜文精神状况实录。
这话狠,但还挺贴切。
导演说:观众要慢慢品,这片子越看越香。
可观众只想说:这不是香,是腥。
就像拿冰淇淋蘸老干妈,创意归创意,真不一定好吃。
最讽刺的,是郎朗自己估计也没想到,这片上映后第一反应不是父爱感人,而是你爸真的挺吓人。
你说他本来想借电影讲述成长之路,结果人设直接被拿来当精神控制案例分析。
宣传口径变成了如何识别家庭高压环境,这谁顶得住啊。
说到底,姜文这回不是没诚意,是太沉浸。
沉浸到观众被晾在门外,只能扒着银幕问:这到底是谁的梦?
他想拍一部能被反复品的片子,结果成了一部看一眼就想快进的作品。
观众不是敌人,是观众看得太真,片子却太飘。
电影散场那一刻,一个女孩拍了拍她男朋友肩膀,小声说:你行你上吧,咱别看第二遍了。
咱就是说,这电影你看了吗?
你要真看完了,最想删掉的是哪一幕?
我是真想听听。
翔云优配-专业炒股配资公司-配资炒股查询-长沙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